記憶中第一次聽聞到原住民「出草」的習俗

是在國小課本裡讀到的有關吳鳯捨身取義的故事

當時小小的心靈自然對吳鳳產生了仰慕之情

尤其身為嘉義人

那時嘉義火車站的地標就是一座騎馬的吳鳳銅像

每每經過時總要感受吳鳳的精神感召

但年輕的我不曾想過這一份小小的族群優越感

卻更像是殖民者合理化剥削民住民的一種手段

事實上,故事中受吳鳳感化的鄒族人對吳鳳故事的感覺是如何

我們不曾聽聞到他們的聲音

1987年,吳鳳銅像被民運人士拉倒了

小小心靈感覺心中有一塊東西,似乎也崩解了

從此吳鳳鄉改名成阿里山鄉

吳鳳神話也自教科書中刪除了

回顧自己曾經經歷的這一段歷史

自己是否曾經想過

這中間的衝突和矛盾

倒底是因何而起的呢?

吳鳳其人事蹟在台灣的史書雲林縣采訪冊》及《臺灣通史都有記載

不過其內容和教科書裡的內容是有出入的

我想是歷史就該還原它原本的真貌

不應該在漢人口中,他就是一個捨身取義的英雄

在原住民口中,他就變成一個背信忘義的狗雄

會有這樣的價值觀差異和立場的不同

是因為對彼此文化差異的誤解吧

自始以來,漢人始終以文化的高姿態者對待其他族群

自視為統治者

自視為教化者

叫其他族群丟棄他們原有的文化

來學習漢人優秀的五千年文化

稱他族為蕃、為蠻、為夷

矮化其他較小的族群

但文化的高低,要如何去評斷呢?

「出草」,在漢人眼中

是野蠻的殘暴行為

但「出草」在原住民文化之中

卻是神聖具有宗教信仰意義的活動

這之間文化差異出現的落差

若只是一味以強勢壓倒弱勢

缺乏理解與認同

讓少數難以發聲

何嚐不是另外一種型式的野蠻和殘暴呢?

圖片來源

吳鳳有靈, 吳鳳廟依舊香火鼎盛

圖片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帥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